园艺首页 >> 园艺栽培 >> 组培技术 >> 正文

芍药属植物组织培养中褐化问题的研究进展一

来源:   作者:   日期:2011年08月05日

    1946年SternFC提出将芍药属分为三个组,即牡丹组、芍药组、北美芍药组。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牡丹组上,对于芍药组的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由于该组植物的组织培养比较困难,存在着褐化、菌类污染等基础难题,因此,一直以来较难取得大量的组织培养成苗。而褐化问题的研究也多集中在牡丹组,芍药组未见有进行过系统研究的报道。     芍药属牡丹组植物为灌木至亚灌木,共9种,全部原产中国,分布于中国中部、西南部至西北部。芍药组植物为多年生草本,约有24种,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温带地区,中国分布有9个种6个变种。     1组培中褐化问题的概述     1.1褐化现象     褐化是指外植体在诱导脱分化或再分化过程中,自身组织从表面向培养基释放褐色物质,以至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外植体也随之进一步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1.2褐化机理     褐化包括酶促褐化和非酶促褐化,目前认为主要是由酶促引起的。酶促褐化必须具有酶、底物和氧三个条件。引起褐化的酶有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但最主要是PPO。褐化的发生是由于组织中多酚氧化酶被激活,酚类化合物被氧化形成褐色的醒类物质。引起褐化的酶的底物主要是酚类化合物。在正常发育的植物组织中,底物、氧、PPO同时存在并不发生褐化,这是因为在正常组织细胞内多酚类物质分布在液泡,而底物则分布在各种质体或细胞质中,这种区域性分布使底物与多酚类物质不能接触,而当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和破坏时,则为酶创造了与底物接触的条件,在氧存在的情况下使酚类物质氧化成醒,再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化。     1.3影响褐化的因素     影响褐化的因子是复杂的,随植物的种类、基因型、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培养方式等的不同,褐化程度也有所不同。     1.4防止褐化的措施     从理论上讲,酶促褐化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加以抑制:一是除去引起氧化的物质氧;二是捕捉或减少聚合反应的中间物;三是抑制有关的酶。以下几点措施可以防止褐化,提高组培成功率:(1)在适当的时间取材,选择幼年植株取材;在植株的一定部位取材,使材料中的酚类物质含量较低,有助于减少褐化。(2)母株和外植体的预处理:对植物母株进行遮光处理、低温预处理一段时间、切割外植体时在抗氧化剂或吸附剂中进行,或用这些药剂保存切下来的组织也可达到目的等。(3)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4)添加抗褐化剂与吸附剂防止褐化。(5)外植体的连续转移:将外植体很快转移到新鲜的培养基上2一3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缓解褐化,这段时间内外植体的伤口愈合,外渗停止。

推荐阅读:

宿根福禄考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

栀子花的病害防治

桂花褐斑病症状与防治

报春花的病害防治

(编辑:朱腾飞)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fdsfsdfn.com 客户服务热线:0571-5556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