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即是有;空即是色。大响,却没有声音;大象,却没有形状。这种大、无、空,就是留白。
留白是一门生活的艺术,绘画中有“计黑当白”,音乐有弦外之音,戏曲中有虚拟动作,诗文有意在言外,佛陀有拈花一笑。人生不能挤得太满,当于无字处看书,于无声处听音,于无画处观景,于无心处参禅。意蕴更显深远,生命更鲜活。人生贵在留白,能留白和会留白,是胸襟,是气度,是智慧,是境界,也是一种生命从容、淡然的生活方式。
在盆景上的留白可引用:禅宗的枯寂美学,在美学概念上,精神面貌更倾向于那种典型的日式美学,一切大悲大喜之后归于平淡的枯寂,哀而不伤,如清风抚秋月。
僧人修行本无牵挂,只是更多的修行肉身,尘世对于他们而言,也是早已看开,不再纠结于实现功名利禄,更多的是反省自身内在,思悟宇宙和外在,曹洞宗提倡的默照禅,就是静坐看心,感觉自身,到感觉环境,再到将自我融于环境,从而达到“无我”,这种思考和修行下悟出来的枯与寂,是一种更纯粹的审美境界,达到一种“无我”的状态。
造型奇出一格,所有树形都是大面积的留白,这种留白造成的效果就是,盆景不是能看到树木本身,而是看到树木和周围世界的关系。
造型上追求到极简,简到多一枝则繁,少一枝则废,因为僧人思考的更多是肉身以外的宇宙,肉身只是过渡,就此一项,已经脱离了怕死想要成仙的终极困境,其中悟出宇宙的空、寂、静,在树形上只能不断的减,不断的减,减到最后,只剩一副精神的骨架,于是世界原本的面目得以显现。
以自然舒展来诉说,每一枝都稀松平常,没有别出心裁,却于无声处,听惊雷,这种造型方式的好处在于,没有特别抢眼的某一奇巧曲枝来吸引你的眼球,于是你能更放松的看到整个树形,进而看到他的留白,进而,了解他要表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