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首页 >> 园艺快报 >> 正文

北京: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相关研讨会首次举办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日期:2017年04月24日

2017年4月23日上午,为了迎接今年5月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论坛”,来自政府、学界、文化企业、金融机构及相关领域的精英人士在京共聚一堂,参与“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举办的首次学术研讨会。  “一带一路”倡议问世不到4年,便不仅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国际合作的重大热点。根据商务部资料,2016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53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8158份,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同比增长36%,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完成营业额759.7亿美元,同比增长9.7%,占同期总额的47.7%。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日益体现为我国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近期,文化部发布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要“坚持创新驱动,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二者相结合,便迸发出巨大活力,成为既具有重大国家战略意义、又具备实践价值的重要抓手。即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努力依托国际视野,来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新型城市建设的有效结合。正如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范周教授所言,“一带一路,最重要的是文化共鸣;经济上互利是短暂的,文化认同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包含着交流、多样性和跨文化对话的多重信息,也关乎着繁荣与发展”。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结合自己所研究或从事的领域,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热议。例如,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姚余栋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各国的交响曲。“一带一路”战略所要经过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制度、人民的品质、性格、禀赋等,都缺乏真正的了解;传统形象可能不适应当下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互利共赢的精神内涵;中国人精神气质的象征是梅花与牡丹,即坚韧不拔、开放包融;这种精神气质应当被别人认识和认同,才便于合作”。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国家战略实施也离不开“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多方合力。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当前需要进一步凝聚各方智慧与助力,顺应历史大势,努力促进“一带一路”战略与文化产业的有效结合,从而为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复兴之路做出贡献。  姚余栋预计,在2035年中国经济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那个时候的“一带一路”必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因为中国的硬实力也是非常强的,更何况全球主要央行即将缩表,所以它不能为世界经济提供流动性,将来主要靠人民币来补充流动性。往哪儿补?可能优先是“一带一路”,这是必然的需求。做好需要软实力、硬实力兼备,做一个“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希望这样一个论坛通过机制化的运行,能够使“一带一路”成为中国首倡的,全球各国参与的交响曲,成为一个推动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的推手,也是一个壮丽的篇章。  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理事长、乐视金融ceo王永利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正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原来一轮全球化开始收缩,出现了所谓的逆全球化的担忧。大家知道,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是全球共享文明成果。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具有重新探索新型全球化模式或者路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甚至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没有自己的一个全球化的战略理论是不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绝对不是仅仅一个经济金融的项目,它是一个事关全球发展的大战略。  “一带一路”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其中文化是离不开的。我们看到在历史上所有的交通、商业的发展一定会带动沿线整个文明的进步,一旦交通商业衰落,很快可能跟着一系列的东西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使经济金融没那么大的影响力,可能在文化领域里依然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东西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这个方面文化要先行。  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认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优势产能的合作,当然还有文化产业的贸易和相互投资。我们一方面是有一个继承,另一方面要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我们也欢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中国来,变成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文化潮流。传承和传播都非常重要,可能影响千年。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能要高度的重视文化文明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中华文明一直是主张和合文化,君子和而不同,科学求同,文化求异,我觉得非常好。中华文明我们能接纳、包容世界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化的。  要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要宏大。同时落地还要微观。文化的品牌和城市的名片它是一致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到很多的城市,有很多重要和知名的城市。中国国内参与“一带一路”的地区也涉及到很多城市。这种城市的名片和文化品牌的塑造如何结合起来,如何打造出本地区有特色的名片,如何打造出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一带一路”沿线的城市差异是非常大的,每个城市的情况都非常不一样,怎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利用我们的创意把城市的名片和本地优势的资源结合起来,打造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名片,文化产品,这还需要深度挖掘。我们城市在“一带一路”当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风俗习惯的城市如何把自己的名片提炼出来,同时又能够相互包容。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认为,我们现在推动“一带一路”发展的战略考虑的更多的是一些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一些比较宏大的叙事,一些按照既定的思考逐步推进的一些过程。现在适应这个时代特殊的背景,可能更多的从一些比较小的东西着手,小的文化产品,一些小的在“一带一路”沿线老百姓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可能是未来考虑的着眼点,这个工程是国家战略的东西,但是真正有所深入推进的可能是一些小的东西。  未来我们可能更多的着眼于民间。着眼于民间来推动更需要多换位思考,看一下别人究竟需求的是什么,而不是单方面的从供给来推动,这可能就需要我们对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它的文化,它的市场需求给予更精准的一些思考。 梅花与牡丹是我们所希望做的文化交流的一个核心的抓手。这时候就遇到过去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梅花与牡丹都有一种解读,能产生人类共鸣的东西,特别是共识层面进行更加深入解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斌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形式,最有效的形式。中国走了一条后发的根本不一样的路,而且正好赶上互联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在这样的一个逻辑下,要把“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做好,建议从易到难,普惠各国的做法。第一个是提炼共性的文化需求,第二个是发挥每个人的创意,第三是企业间的紧密合作,第四是社群化的政策协同。  从产业规律的角度来说,文化的背后流行文化产品有很多共性的规律,比如电视剧都是全世界卖的很好的,物要跌宕起伏、情节很多是每一个卖的好的电视剧都有共同的特点。全世界人民是有共同需求的,这些是隐藏在表面文化产品之下的规律。  黄斌呼吁,用社群化的政策来做这个事情,文化政策是全世界不能说最保守的政策,是每个政府最关心的一个政策,借助互联网社群的逻辑社群化的政策,我们跟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谈不一样的合作方式。  “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正是为了充分践行上述伟大历史使命而构建的新型学术研究平台,并且作为本次研讨会主办方。协办单位包括:梅花与牡丹文化创意基金会、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CCF50)、同修书苑。

(编辑:郁金香)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