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首页 >> 园艺快报 >> 正文

湖北:弘扬生态文化 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武汉)   作者:   日期:2017年11月23日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新的更高高度,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举办生态文化论坛,是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是湖北生态文化发展繁荣的一张靓丽名片。11月11日,第四届湖北生态文化论坛在武汉举行,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湿地与城市”的主题,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畅所欲言。本报现摘登部分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观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玲

党的十九大把生态文明提升到了新的更高高度,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观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紧紧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以绿满荆楚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国土绿化,严格实施森林资源管护,推进重点区域湿地群保护修复工程,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全省绿色生态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接力传承,需要文化传播。湖北生态文化论坛每年一次,每年一地,广邀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纵论生态文明,传播生态文化,让思想火花在湖北汇集,让创新观点在湖北碰撞,为湖北生态建设和绿色崛起提供了强有力智力支持和生态支撑。

打造湖北生态文化的靓丽名片

省林业厅厅长 刘新池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全省林业部门自觉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作为责任担当,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实施绿满荆楚行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国土绿化,大力实施红线保护、湿地生态修复、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系列资源保护行动,着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和绿色示范乡村。全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绿色经济不断壮大,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以举办生态文化论坛为平台,多层次、立体化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深入人心,生态文化论坛成为湖北生态文化发展繁荣的一张靓丽名片。

本届论坛在武汉举办,以“湿地与城市”为主题,邀集全国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共同探寻湿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绿满荆楚美如画,水光山色与人亲”的美丽湖北。

都市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文宣

都市湿地的特征是被都市包围,面积较小,分布不均,往往呈孤岛式生境斑块,斑块间连通性差;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生物多样性较低;生产供给功能减弱,调节功能弱化;自然属性弱化,人文属性突出,景观、休闲娱乐等社会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湿地的类型和格局影响着一座城市的定位与景观,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发展方向。城市建设通常对湿地造成不利影响,而湿地又是支撑城市建设的重要因素,健全的湿地功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都市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刻不容缓。

都市湿地修复应当秉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涵盖生境条件、生态系统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景观、功能、连通性、水文自然节律等的修复与治理。

一个健康的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自下而上应该包括适量的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足够的消落区以及岸边缓冲带。滨水开发、城市建设等应留出足够的缓冲地带、一定幅度的消落带,有利于沉积物、污染物降解,水生植物恢复。水体还要控制放养,恢复生物多样性。

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理想的都市湿地应该是“岸坡绿、芦苇挺、荷花开、水质清;蜻蜓飞、鲌鱼戏、青蛙鸣、水鸟停。”

城市与湿地

湖北省文联主席 熊召政

湿地与城市,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犹如血脉和骨骼。

欧洲许多城市都是紧挨湿地建造的。大凡那些江河澎湃、水系发达的三角洲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鱼米之乡。

我国城市的公园多半都是在湿地上建成,如杭州的西湖、扬州的瘦西湖、武汉的东湖、济南的大明湖等。

历史上,长安皇城东南隅的曲江池称得上是湿地公园的翘楚。秦代叫沮洳地,是一大片水草丰茂的沼泽。唐开元年间,皇帝下旨开凿疏浚,变成了游览胜地。“花卉环洲,烟水明媚”,杜甫写过一首排律《丽人行》,非常细致地描绘了那时的景象。

武汉是百湖之市,东湖已经成为国家5A级风景区。100年前,它只是武昌城外的一片湿地。最早开发成的湿地公园在500年前,是汉口后湖,又名潇湘湖或黄花地。朱元璋讨伐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时,路过后湖湿地时曾勒马吟诗。到了清代中叶,后湖已经成为汉口市民饮酒避暑、赏花品雪的最佳之地,亭台楼阁,芳林别苑,花圃船坞,曲馆歌坊,应有尽有,是人间最美的公园之一。

城市化进程以及过度的开发,导致湿地面积日渐萎缩。我们应当携手保护城市湿地,构建自我修复、生物多样、设施齐全的湿地生态系统,让我们的城市与湿地重燃生机,全力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双修与城市湿地、森林城市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 李景奇

城市双修是对城乡建设几十年破损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的织补与恢复,也是让人类生存载体——大地休养生息与生态系统重建,最终达到城市结构完整,功能完善,质量良好;产业结构合理运行;市民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伦理观良好;宜居、宜业、康居、乐居,市民归属感强,安全指数、幸福指数高。

城市双修的过程就是从自然生态之学习、人工生态之抚育、失衡生态之修复、人文生态之修缮的过程。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主要涵盖划定生态红线、生态绿线、生态底线;制定水体蓝线规划——国家功能区划;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区;河湖联通、水体净化、显山露水、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旧城改造与更新、绿地建设、景观提升、污水治理等等。

城市湿地建设管理是城市水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水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重建;森林城市建设是重要的生态修复工程,是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维护生态平衡的主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

我们最终期待的愿景是“望得见山”——城市修补,显山露水,城市更新;“看得见水”——生态修复,景观风貌修复;“记得住乡愁”——不忘初心,精神生态修复;“过得上好日子”——产业修复,绿色产业发展。

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

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 封加平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系统部署,为林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湖北林业按照“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要求,以绿满荆楚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国土绿化;以长江大保护为己任,严格管护林业资源;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突破性地发展林业产业;以关注森林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爱绿护绿植绿的社会风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明显,多项工作在全国林业系统出典型、创经验,走在了全国前列。

建设生态文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有强有力的生态文化来引领、来支撑。通过弘扬生态文化,让绿色价值观深入人心,对于我国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发展将发挥关键性作用。湖北省坚持每年举办生态文化论坛,每年精心选择主题,使论坛更加紧跟时代、服务社会,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充分体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政治清醒和生态自觉。“绿化祖国”是全国林业人的“初心”,为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是新时代林业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湖北林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林业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

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丁雨

武汉是“百湖之市”,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武汉紧紧围绕“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着力做好“水文章”“绿文章”,勾画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

大力实施长江大保护五大行动:以“防洪排涝保供”为重点,实施防洪保安工程,推进骨干排水项目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强化供水安全,建设“安澜长江”;以防治水污染为重点,加强工业污染防治,抓好城市污水处理,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加强河道岸线综合整治,建设“清洁长江”;以转型升级发展为重点,加快沿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强化河湖岸线资源保护,建设“绿色长江”;以优化水生态环境为重点,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推进“大湖+”试点,建设“美丽长江”;以打造“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为重点,建设“文明长江”。

大力实施“绿满江城、花开三镇”的绿化行动,每年投资城市绿化近百亿元,推进“绿化、彩化、亮化、美化、文化”,实现“三个基本四个全覆盖”,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2.88%,森林蓄积量533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65%,绿地率34.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21平方米。武汉正阔步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新征程。

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 王志高

中国是湿地大国,全国湿地面积约占全球湿地面积的4%,位居亚洲第一位。湿地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升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高度,明确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特别是提出“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东西交汇的枢纽地带,湿地生态功能特殊,在建设生态文明,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确保中下游饮水安全、确保“一江清水长送北京”等方面承担着重大生态安全使命。湖北通过采取深化改革,开展专项行动,实施重点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等有效措施,成效明显,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已建各类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168个,其中国际重要湿地3个,国家湿地公园63个,湿地保护面积38.8万公顷。

全面保护湿地开启了新的篇章,湖北应进一步落实好《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完善保护体系;尽快出台省级湿地保护条例,确保有法可依,明确管理主体,强化保护责任;发布全省湿地斑块,开展湿地年度动态监测,进行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等考核;强化湿地保护,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大力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湿地小镇、农村小微湿地建设;继续坚持退耕还湿、退渔还湿、退垸还湿,结合工程适度发展湿地经济,不断扩大湿地面积。

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启示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学院院长 雷光春

2017年,全球启动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湿地公约的核心理念就是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维护湿地生态特征。

武汉具备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良好基础。湖北素有“千湖之省”、武汉又有“百湖之城”的美誉。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武汉有大小湖泊166个,湿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永久性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近1/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0倍。

武汉应当充分利用特有的资源禀赋,以湿地城市创建为目标,开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充分吸纳全球智慧,构建面向全球的创新平台,引进一大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行业巨匠,打造引领世界生态城市发展的大师工作室,缔造大师之城,“产学研”一体化,形成生态产业集群,培育世界级生态高科技公司,向世界传播武汉模式,打造国家生态特区。

西溪湿地的灵与魂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设计师 陈斌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以清雅秀丽的湿地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特色,融保护、利用、研究、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它是国内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也是目前国内唯一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被国际湿地组织称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西溪湿地秉承“生态优先、最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原则,以“村民外迁、水系梳理、生境营建、文化传承、活力注入”为设计策略,对水体、地貌、动植物资源、民俗风物、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保护,建成湿地特征明显,自然景观秀丽,生态循环良性,物种配置科学,历史底蕴突显的次生态湿地公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1.32亿元/年。

西溪湿地生态的成功带来了两大启示。生态是根基:湿地公园不是一个原生态的自然保护区,而是一个历经人类适度干预的次生态区,其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场地最为重要的根基。文化是灵魂:西溪湿地经过近千年的渔桑生产和文人的文化活动,已形成深厚的江南水乡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及宗教文化的积淀,其人文生态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建设中,文化作为灵魂注入场地,保留本真,使之更加灵动。

(编辑:栀子花)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anlin.com 客户服务热线:0571-81999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