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关文灵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经过12年的引种驯化,成功开发出用于城市绿化的‘大百合’,目前已繁育出上万株种苗,部分植株已经开花,预计3年后将作为林下地被走向城市绿地。 ‘大百合’为大百合属多年生鳞茎草本植物,因其巨大的心形叶显著区别于一般的百合属,因此而得名。大百合属全球仅有我国的荞麦叶大百合、大百合和日本大百合3种。据关文灵介绍,‘大百合’是他们于2000年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发现的野生百合品种,该品种在原生地主要分布于温凉潮湿的常绿阔叶林下的溪谷边、山坡地或高山草甸,喜潮湿而排水良好的富含腐殖质的酸性土壤和隐蔽、湿润环境,耐寒性较强。 据了解,‘大百合’其植株表现为明显的巨大性,茎高大,粗壮,高1米至3.5米,总状花序具花6朵至20朵,甚至多达40朵,花朵喇叭状,长度约17厘米,口径14厘米,外面白色或稍带绿色,内面具红紫色至紫色条纹和细斑点,并具有芳香;其鳞茎由基生叶膨大的叶柄基部组成,直径可达20厘米;叶片(基生叶)宽心形至卵状心形,长25厘米至45厘米,宽18厘米至40厘米。 “‘大百合’植株硕大壮观叶片秀丽,花朵洁白芳香美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该属植物中最具观赏价值的一种。”关文灵表示,‘大百合’可用于庭院绿化和盆栽观赏,由于植株高大,花朵繁多,在欧洲获得了“百合王子”的美誉。其鳞茎富含淀粉等多种营养物质,可供食用,也供药用;果实可入药,作为马兜铃的代用品。 据介绍,目前野生‘大百合’因民间大量采集其野生植株的鳞茎和果实,在加上其生境受到破坏,许多地方的大百合野生无论是种群数量还是个体数量都在急剧减少。又因其种子深度休眠,在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播后18个月才萌发,成苗率极低。所以长期以来国内未见商业化栽培利用。 关文灵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自2000年开始进行‘大百合’的引种驯化和繁殖技术研究,经过多年研究,首次揭示了‘大百合’种子休眠的原因并探索出了破除种子休眠的方法,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技术发明专利,运用该方法对种子进行从高温到低温的变温层积技术处理,不仅使种子发芽,而且所需时间比自然条件所需时间缩短了11-12个月,该项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我们目前已掌握了‘大百合’的播种育苗技术、组培快繁技术及栽培方法,并已繁育出上万株大百合种苗,部分植株已经开花。”关文灵表示,在昆明种植的‘大百合’春节前后播种,10月底落叶。在一般管理水平条件下,‘大百合’茎干粗度可达5厘米至6厘米,株高可达2米左右,花期5月,在野外海拔高的地方花期可延长到6月份。不开花的时候叶子油亮美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大百合’非常适宜作为林下地被用于城市绿化种植。3年后我们通过种子及种球繁殖的‘大百合’将大批量走进城市绿地和庭院。”关文灵说。
推荐阅读:
甘肃临洮花卉基地蝴蝶兰组合上市
荷兰郁金香绽放中国花卉博览园
60万枝郁金香惊艳亮相首届山东省郁金香花卉展
根雕欣赏——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