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首页 >> 园艺栽培 >> 病虫防治 >> 正文

佛手菌核病防治方法

来源: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   作者:   日期:2011年03月21日

    佛手学名: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别名佛手柑。属芳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以果入药,具理气止痛、消食化痰之功效。也可作蜜钱或浸酒作摆饰。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台湾。     症状:为害贮藏期间埋在沙土中的果实。病果多先在伤口处发病,开始水渍状,淡褐色,迅速扩大,软腐,最后烂成一堆稀泥,病部产生大量黑色的颗粒,即病原菌的菌核。     病原:Sclerotiniasclerotiorμm(Lib.)deBary称核盘菌,属于囊菌亚门真菌。病部产生的菌核卵圆形、不规则形,初白色,后外部变为黑色,大小2—5×1—3(mm)。在PDA上菌丛白色,毡状,菌丝体平展,粗糙,生长迅速。菌丝无色,有分枝,并产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顶端或其分枝顶部不规则地簇生一些小瓶梗,上密生无色单胞微小的分生孢子,其大小仅1.5—3×1—2(μm),一星期后逐渐形成初白色后外层黑色不规则形的大菌核。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遇空气湿度变化即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被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该病在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温5—20℃,15℃最适。子囊孢子0一35℃均可萌发,以5—10℃最有利。菌丝在0—30℃均能生长,20℃最适。菌核形成的温度与菌丝生长要求的温度一致,菌核50℃经5分钟致死。病菌对湿度要求严格,在潮湿土壤中,菌核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1个月即死亡;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多,但不易萌发。菌核萌发要求高温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子囊的发育需要连续10天有足够的水分。相对湿度70%,子囊孢子可存活21天;相对湿度100%只存活5天。广东10—12月发生,为害较重。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多·硫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推荐阅读:

济南:花卉价格普涨两成 小盆栽受青睐

投资15亿引进千余花卉品种 双桥建鲜花港

13块“花田花海”拥抱西安世园会

石林建成400亩"大学生花卉创业园"(图)

(编辑:谢玉建)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fdsfsdfn.com 客户服务热线:0571-55566566